虽然我get不到爱情片,而且是在完全不知情为何物的年龄看的,却仍然哭得很惨(我对大部分“催泪电影”是免疫的),说明这电影打动人的地方和爱情大概关系不大。也有可能喜欢这个电影预示着我的恋爱脑体质。 这个电影里性的尺度对于当时的我尺度有点大(现在看还满温馨的)。如果我父母当时知道我在看这么黄的电影大概会把我卸了。 我get不到爱情本身也会被You can’t love the Word. You can only love a person这样的台词震撼。我不懂爱也知道这个电影里的爱是好的是善的,阻止爱的东西是不好的。 完全不能理解现在的人指控这个电影“仇女”。 除了女主角演得特别好,演女主角嫂子的演员也演得很好。 她也出演了before the rain,同一个人出现在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然而我都很喜欢的电影里,所以对她印象特别深。 可惜我看到本片的时候她已经英年早逝。

电影的拍摄地,小时候因为家里人在那边,我去过,住过。 是个夏天也阴冷潮湿,雾气蒙蒙,看不到太阳,非常压抑的地方,电影里窒息的社会氛围完全配得上那儿的气候。 看这个电影会让我回忆起那里的寒冷致郁。 电影画面摇摇晃晃的,但实际上极其讲究,我因为觉得像巴洛克油画,截过好多图。 出字幕的地方用的音乐是BWV1031。 至今我都没看过BWV1031的谱子,但我会演奏,因为为本片流眼泪的时候无意识中脑子里自动扒了谱。 后来看《芬尼与亚历山大》再次听到BWV1031,我一直好奇同是北欧人的导演是不是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这首曲子的,这个疑问至今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