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大概10年前看的)是我最讨厌的电影,没有之一。
没想到这电影现在在豆瓣竟然有9分以上,持2分以下差评的人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如果你也是这百分之零点几之一,和我做朋友吧!(笑
我个人评价和中国大众评价差得最多的文化消费品,就是它了。
似乎外国人给这个电影评差评的远比中国人多,letterboxd大概有10%的人给2分以下差评,点赞最多的几个review均是1分以下差评。可能老外总体更熟悉大屠杀的历史。但是我被本片雷到的时候也说不上多么了解大屠杀,创作者那种毫无诚意的态度是一望即知的。
天雷滚滚
为何不能忍这部电影呢?因为它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影片,完美戳中了我的雷点:虚假,造作,滥情,陈腐。
它毫无历史的质感,对于时代和人物的表现都是彻底流于表面,塑料感十足,没有细节,像过家家似的,儿戏到让人出戏的程度。就算你对那段历史毫无研究,也能感觉到创作者对历史没有做考据,完全不上心这件事。
它的故事刻意而讨巧,一旦你知道了作者的目的,那么这电影的情节没有一秒钟在你的预料之外,整个电影都是为了服务那个看似发人深省的“催泪”结局。
历史题材的文艺并不一定要做得像纪录片一样,但是这个电影的定位就是要给人上历史课,做成这种廉价的样子就是不可原谅的,属于消费历史的敛财行为。
无辜孩子,纯真友谊,因成人世界罪恶最后悲剧的设定,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太阳帝国》《再见孩子们》对相关情节的表现和处理不知道比本作高到哪里去了。
我没看错
没想到,2020年的时候,奥斯维辛博物馆曾经和电影的小说原作者在推特上吵过一架!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 should be avoided by anyone who studies or teaches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Holocaust or reality of extermination camps. Unless of course it’s a class about Holocaust distortion in popular culture.
奥斯维辛博物馆指出,这部在英美被广泛作为小学生历史教育材料的电影,不基于任何真实故事,完全出于作者编造,对历史描述过于不准确,整个故事都是不可能的。
原作者,一个没有亲历过那段历史,也没有好好做过功课的爱尔兰男子,迅速在骂战中败下阵来。
该片至今仍被奥斯维辛博物馆深恶痛绝,被反复引用作为反面教材中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