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后的红歌我最喜欢两首,一首是《阿佤人民唱新歌》,一首就是《金瓶似的小山》。(1949年以前的共产党歌曲我最喜欢《南泥湾》,这个旋律jazz改编极美)
这两首都是建国初民族识别时期,主体民族知识分子从少数民族民歌里采风、改编出来的。那时,御用文化产业还没有完全成形,红歌的职业化创作也还没开始,红歌多改编自民歌,和当代主要出自专业人员创作的红歌有很大不同。当代职业化红歌大部分惨不忍听,而民歌改编的红歌,有相当一部分音乐上还是十分讨喜的,歌词也相对质朴。对我来说,老红歌整体上属于“能忍”~“好听”区间,新红歌整体上则属于“不能忍”~“能忍”区间。而且我认为,老红歌里有一小部分,歌词是真情实感的,反映了建国之初,部分人群的真实乐观热情之心。当代职业创作主旋律歌曲,则变成和法轮功歌颂教主的《师恩颂》一个味儿了。
我知道《金瓶似的小山》,是因为田壮壮的处女作《九月》。小时候在电影频道偶然听到预告,立刻被吸引到注意力,因为预告里刚好有电影里的合唱队演唱这首歌的片段,而这首歌太好听了!说起来《九月》也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我只记得它伤感又遗憾,当时我上小学,可能很多东西体会不到,但是现在想再看,却不知道在哪里还能看了。现在网上能找到的所有《金瓶似的小山》的版本,没有一个唱出《九月》里少年合唱队那种纯洁动人的感觉。
《金瓶似的小山》(青海藏族民歌)的原歌词不可考,红歌版歌词的作词者是建国初到青海工作的上海记者朱丁(1949年前笔名「苏兰」)。朱丁在写下如下歌词后,因为1955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劳改二十余年,没活过六十岁。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朱丁是右派劳改犯,《金瓶似的小山》的词作者被标注为集体创作。
金瓶似的小山
山上虽然没有寺
美丽的风景已够我留恋
明镜似的西海
海中虽然没有龙
碧绿的海水已够我喜欢
北京城里的毛主席
虽然没有见过你
你给我的温暖却永在我身边
可以看出,歌词和后来的各种歌颂“舵手”“太阳”的红歌比,可以说是纯情了。
和《阿佤人民唱新歌》类似,《金瓶似的小山》有时也出现在台湾中小学生民乐比赛中,多少超越了普通中华人民共和国红歌的命运,说明好听还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