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bi,amazon, kanopy, 有啥看啥, 基本都是以“不知道会看到什么”的零剧透状态看的

旧blog上的标题是"视频批量吐槽"

记录

《a touch of sin》(天注定):看之前没有受到任何剧透,完全不知道会讲啥。一开始发现自己居然听不懂山西话的时候慌了,不过还好,大概十分钟后适应了,可以无视英文字幕了。看到赵涛捅人后摆出侠女pose的地方直接笑喷,WTF?“现代侠义电影”?导演到底在想啥?然后没想到富士康小哥那段成了纯爱青春片。不过不管怎么说,反映社会问题的当代中国电影太少了。导演拍这个,又跑国际上放,现在还活蹦乱跳的没安个罪名关起来,不可思议。一看是习近平上台之前拍的,明白了。3/5

《第一次的离别》(2018):中规中矩。导演是沙雅县长大的汉人。这片子的主要价值是记录下处于特殊时刻的新疆农村的一些碎片。缠满铁丝网的小学大门;天刚亮就放国歌;墙头到处都是国旗;因为汉语考低分被老师家长训斥的孩子;上大学是为了当干部… 小女孩挺可爱。想看导演新拍的音乐纪录片。

《the laundromat》:见识了传说中的usc富二代。涉及薄熙来谷开来的那段拍得太蹩脚了,演员实在是不给力。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认真拍摄的重庆事件。2/5

《a silent voice》:题材意外,温馨感人。男主的心路历程有一定合理性,女主的并不合理。那么容易就会原谅并喜欢上以前给自己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bully???转变太快太突然。3.5/5

《elisa & marcela》:看到某网红提到这个故事,就看了一下。非常无聊的电影,一切起承转合都是predictable的,知道故事的话,就没有看的必要。表演不咋地,比较乏力,交配场面什么章鱼海带牛奶都出来了,不知道是什么性癖,反正我不觉得世纪之交的乡下板鸭女孩会玩这些。。。两个演员里,演比较受的那个角色的演员长相还挺可爱的,比较攻的那个就比较抱歉了(大块头贵妇…历史原型比较boyish+frail),演得也囧,完全没有基情感。“唯一帮助主角的好人是一对跨种族夫妻”的设定也比较刻意。2.5/5

《burning》:没想到是在这里第一次见识“江南style”。4/5

《the handmaiden》:没看过原著和相关作品,看之前完全不知道讲啥的。不是一个多么有深度的故事,无脑爽片。高于期待值!意外有点多!没想到结局居然是喜剧!俩美女主演好看(这种电影如果不是美女演估计我就看不下去),气质也和角色符合(一搜,小忠犬演员从上千人里海选出来的,怪不得)。一起销毁淫秽书籍的场景还挺。。。燃的。<金瓶梅>最高!美女加分 4/5

《oldboy》:顺便看了一下美女片导演的代表作。感觉不是很成熟,情节也不太合理。即使如此,仍然是有冲击力的(古希腊?)杯具。“有点戏谑有点超现实”“戏剧性超强”倒是和美女片一致。3.5/5

《the banishment》:小时候看过俄罗斯电影"The return",印象很深刻。这是同一个导演的第二部片子。怎么说… 画面极美,节奏缓慢,情节简单,但极度狗血… 对主要人物,尤其是女主的心理刻画不足。女主的死因——和男主的婚姻完蛋了,但是片子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完蛋了,怎么完蛋了。一个不喜欢使用台词的导演,大概天生不适合拍这种题材吧。最后结果就是相比"The return",余味少了很多。3/5

《a separation》:我看过一些奇奇怪怪的伊朗电影,结果这个反而拖着一直没看… 虽然标题给人以离婚撕x片的印象,但这个电影的核心并不是关于离婚,或者relationship的,比单纯的离婚撕X片丰富太多太多。这部很有生活感,我可以relate to。总体说来伊朗电影很少局限于展现白富美高帅富的泡泡生活,而对社会有更广的关注。电影里中产家庭和无产家庭的阶级张力是有意思的,虽然吧,生活谁也不放过。4/5

《marriage story》:空洞乏味,浪费主演演技,处处流露出导演的自恋,和上面那个对比过于鲜明。这么没意思的电影居然高评价,我又怀疑人生了… 首先这是一个单纯的离婚撕x片,除了撕x外十分单薄;其次两个主角一身光环,无比富贵。看着影片中他们的住所,那样的巨大豪华,无法不分心去想“这tm得多有钱才住得起这样的房子”。天价律师费神马的,更让人感到“根本和我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这电影是拍给金卡戴珊们看的吧?什么人可以和这样的电影有共鸣?反正这种白富美高帅富电影我从来共鸣不起来。说起来,主角有钱有权不是不可以,许多莎士比亚戏剧的主角不都是有钱有权的吗… 就是这剧的有钱主角的concern实在太不接地气。主角们在LA的巨大豪宅里想必也是有菲佣或者墨西哥佣人的,然而他们只有在伊朗主流电影里有和主角平起平坐的机会,在这种美国主流电影里是直接不存在的。 2.5/5

《in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叙事方式各种让人想起<漫画昭和史>。可以看出制作人员在细节考据上下了很多功夫。画面很美很温馨,有一种强颜欢笑感。3.5/5

《the lobster》:虽然空洞,但stylish, funny。让人发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意外看到了"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的主演… 3/5

《ex machina》:作为科幻电影,音乐和画面都挺美的。弗兰肯斯坦故事不是很有新意,而且美女机器人这个设定有点陈旧… 下次能换成美男机器人吗?3/5

《hereditary》:抱歉,美式恐怖游戏里,家庭诅咒、邪教召唤魔神这种剧情套路见过太多次,以至于看笑场。但是几个神经兮兮的演员不错,疯劲儿演出来了。3.5/5

《Barking Dogs Never Bite》:辱文科男片,像是特师文学改编。看来韩国人也爱吃狗肉。导演的处女作里就有住在地下室的人了。少女裴斗娜可可爱爱。

《memories of murder》:本质上是怀旧剧,对韩国观众来说,时代感本身大概就是一大看点了。时代背景是汉城奥运会前夕,六二九宣言发表前后。学生抗议此起彼伏,军队忙着镇压示威无暇协助破案。朝韩关系尚未解冻,天天搞防空演习。警察一面技术力低下连DNA比对都要送到美国去做,一面因为刑讯逼供在民众中形象低落,警察系统的人权侵犯成为日渐高涨的抗议活动的抗议对象… 现实中凶手居然已经找到了。

《mother》:感觉是memories of murder里第一个嫌疑人智障男子故事的扩写。智障主角连我都看出长得蛮帅,看完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韩流帅哥元彬(小时候就听说过这个名字了,但是一直不知道长什么样… )。据说演老母亲的演员在韩剧里是国民母亲,这个电影是导演为了她量身定做的。按理说故事发生在韩国民主化之后,但是片中警察依然不改刑讯逼供的风采,司法鉴定什么的也可以随便拿钱买通… 我觉得这部有今村昌平的社会片的那种感觉,搜了下发现导演果然是今村粉丝。 然后本片许多方面和"poetry"蛮parallel的。

《the host》:不知道这标题是不是最近翻译的,为了和parasite对仗? 美国的形象在本片中真的一言难尽,据说片子一开始的环境污染事件是受真实事件启发的😂 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长得像方舟子的美国医生才对男主角说“你女儿的事情怎么不找记者找人权组织”,下一秒背过身就变脸… 裴斗娜射箭好帅!

《okja》: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屠宰厂的工人说西班牙语!还有就是乱入的巴尔干音乐!“Burning"里的富二代也有出场。据说大猪猪的声优是parasite里演女管家的那个人。如果"the host"被一些人称为反美电影,那我觉得这部其实把美国描述得更加不堪🙈 我觉得这个题材更像宫崎骏动画。

《parasite》:真的很有娱乐性。这年头又有娱乐性又言之有物的电影不多了。不过属于一旦剧透就趣味大减的类型。

《芋虫》(2010):今村昌平有个类似主题的短片。画面没有质感… 没看过小说,但觉得丸尾末广的漫画版表现力更强。3/5

《联合赤军实录》(2007):画面是电视片风格,没什么质感,略可惜。唉,就连我们罢工签合同那点分歧最后都闹得不可开交,更激进的一派视温和的一派为叛徒,气氛紧张。左翼运动的历史为什么总是不停内斗?为什么死于内斗的人总是比死于敌人的多?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尼克松访华消息的反应。3.5/5

《the thing》(1982):似曾相识,大概因为影响太大了。冒充人类的、有“感染性”的怪物

《I saw the devil》(2011): 动作片,非常血腥暴力,充满变态(食人魔?),但是除此之外没啥?很直接了当的施虐报仇,心理什么的很肤浅;好像发生在架空宇宙。3/5

《cure》:对mesmerism的描写实在是不科学的,超能力能人传人更是魔法,理性上这个电影是不成立的,是作弊的。抛去不科学的部分,没有把重点放在杀人或者找出犯人上好评。mamiya的神秘形象拍得很成功,暗示杀人的设定有点像"MONSTER"的约翰。遍地张献忠 4/5

《kairo》:while the premise of the story is nonsense, it’s a nice movie about lonelines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An empty room, an empty factory, an empty city, an empty world. The alienation, the helplessness, the despair. I like the slow pacing, the colors, the sounds, and the lack of gores, though nothing truly defies anticipation perhaps because of my prior exposure to j-horror games (and overall, there is a lot of depiction of existential dread in Japanese pop culture). 4/5

《the french doll》:好传统的巫婆诅咒。像是什么奇怪的性癖(搜dollification可以搜到“真人洋娃娃”性癖)。才知道小泉今日子和苍井优长这个样子。如果用漫画表现可能会更有型更有感觉。
《Emergency PTA meeting》:结尾好突然,就一拳打死了?这话的女演员演得很好。
《brother and sister bear》:变成倒叙了。安藤樱好像哪里长得真有点像熊,双摇跳上手。这一话其实和上一话很像,但是akiko却没有得到原谅。
《ten months, ten days》:女主角seduce各种男人的动机似乎没有很好的解释。并不是penance的一部分?
《atonement》:轮到asako了。aoki=nanjo这点被揭示的时候,就猜到结局了。因为很好猜所以结尾显得冗长且过于担心观众看不明白。一个疑问:asako私藏的信在可疑的时间节点丢了,难道这么多年没有引起对前男友的怀疑?

《美しさと哀しみと》:我主要是好奇八千草薰被同性fuck是什么效果。

《marebito》(2004):纯纯的mind fuck(但没有追求任何意义上的“真相大白”,一直发疯,是很好的)。男主角长得太让人不舒服了,这电影让人不舒服的感觉一半得归功于他的脸。一开始提到的伪科学理论来自Richard Sharpe Shaver 。literally出现了mountains of madness,克系不要太直接。我认为这种有大量独白的故事也是做成游戏会有更好的效果

《noroi》(2005):居然出现了高树玛利亚本人,当年我都听说过的av女优。日本电视节目的feel模仿得很成功。这样的电影如果现在拍可能得变成“vlog博主+手机”了

《János vitéz》(1973):传统冒险童话,改编自裴多菲的诗。很美很浪漫很迷幻,音乐和画面都充满匈牙利特色。开场部分对性的抽象表现有美感。土耳其人和法国人的caricature挺好玩。4.5/5

《audition》:结构很有日式AV的感觉,不过“日常”铺垫谈恋爱部分比一般AV认真(我觉得最后的部分其实一点都不shocking,前面透露的线索太多了),“正题”部分比一般AV大胆。如果有更多AV能学学就好了。这个电影的中文译名很糟糕(因为剧透了),就叫audition不就挺好? 3.5/5

《the sun》(2005):昭和天皇是一个屏幕形象欠缺的人物。不算历史电影,对历史的表现十分抽象。画面昏暗平静,演员非常谨慎节制,戏剧性不强。感觉和想象的昭和天皇差别不大? 3/5

《the brood》(1979):很快就猜到怎么回事了,不过还是很disturbing,最后丈夫和妻子交谈 x Raglan医生去解救Candy的平行段落很紧张。和possession一样都是导演离婚的产物…

《possession》(1981):开始的部分完全是正常的离婚打架片,而且表演非常夸张(如果开始不夸张,大概后面发疯就会显得奇怪了),没想到50分钟左右画风突变。我大呼WTF,一边感性上觉得恶心,一边理性上又觉得好笑。唉,仍然不能免俗于触手粘液血肉模糊,唉。相比和恶心生物做爱什么的,女主角黑化的样子更让人难忘。大美人辛苦了!男主后来演了the piano里的暴力老公。Heinrich装酷失败晚节不保乐到我了。演Heinrich老母的女演员竟然出生在19世纪。4/5

《repulsion》(1965):眼睛特写开场。和possession坏掉的方式完全不同。对“精神健康逐渐恶化,日常生活无法维持,人渐渐坏掉”的过程的描写相当convincing。不使用内心独白表现坏掉好评。性感美女可能不是最适合这个角色的演员,对性有心理阴影的人感觉不太会长成性感美女。#和男人亲密坏事就会发生

《Doppelganger》(2003):非常混乱,锤来锤去,最后竟然变成了公路片。分屏的效果像漫画,总说漫画借鉴电影,这算漫画输出了一次呢?3/5

《Tetsuo I: The Iron Man》:因为是黑白的所以没有任何恶心的感觉。金属打击的音乐很带感,我觉得某些片段作为music video很棒。钻头鸡巴好评。定格动画好评。怪兽好评。

《A snake of june》(2002):导演怎么又演变态了!实验性、美感、可看性比较平衡

《双生児》(1999):江户川乱步同名小说改编。设定在战争年代。好看。光线、色彩、氛围。贫民窟居民造型有意思。筒井康隆演了老爸。难得在这种电影里看到医学伦理和阶级问题。

《没有完成的喜剧》:是好看的。三个短片串在一起。两个主演都是30年代上海电影界的老面孔。韩兰根和殷秀岑竟然连中文wiki页面都没有。

《intentions of murder》(1964):印象深刻的镜头有,摇晃的电灯,熨斗,火车(请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隧道,黑暗中的自由落体。

《la casa lobo》:海报让人想起Daniel Clowes的漫画monica中的一个类似的画面。定格动画的风格很特别。Paper mâché可萌可丑。立体和平面结合的方式很奇怪。直接把通常被镜头省略的出现、变化、消失的过程连续画出来也很特别。再一次感叹动画是最自由的形式,而有physical属性的定格动画是最有意思的。

《playtime》(1967): 看的修复版,画质非常好,考虑到画面细节之多(查了下是70mm),无法想象低画质什么效果。必须在安静的地方看,因为有很多好笑的声音。funny movements, funny sounds, funny moments. 时空笑话。这电影的narrative逻辑更接近动画片。从头笑到尾。party的部分算草台班子现形记了。结尾的交通转盘可爱。高成本的原因:Tativille

《mon oncle》(1958): anti-suburb, anti-智能家居。r/fuckcars。谁来拍个21世纪版的?

《Monsieur Hulot’s Holiday》(1953): 不是很好笑。印象深的笑话:“鲨鱼”

《trafic》(1971):除了马路大混乱外,印象深的笑话有,海关发历史人物bust;野营车功能演示;婴儿屁屁;雨刷。最后车上路的部分画面和音乐节奏的同步 #阿波罗11号

《The Firemen’s Ball》(1967): 不光是草台班子了(该救火的时候,救火车派不上用场只能铲雪),人人都偷,无耻地偷(关灯开灯那段好笑),最后连给退休老领导的寿礼都偷。“献爱心”。选美闹剧好笑,有个“美人”长得很喜感。

《Son of the White Mare》(1981):看这个动画像玩云游戏。史上最强勇者斗恶龙,神话的感觉完全做出来了。三是一个好数字;第二个dragon竟然是坦克大炮。

《safety last!》(1923):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整个故事太美国了。观感很像现在的某些action益智游戏。

《人类学入门》(1966):偷女儿的衣服拍戏;儿媳脱衣;haru发疯;鲤鱼甩尾巴搅乱水;群交;变成性玩偶专家。女主是坂本スミ子演的。

《karayukisan》(1973):导演本人出镜。震惊的是巴黎和会后日本妓女被视为“日货”遭到马来华人抵制。制作受到部落民解放联盟支持。

《ZEGEN》(1987):利用karayukisan的信息编了个故事。结尾很魔幻。

《人間蒸発》(1967):寻人事件是真的,失踪者大岛和早川姐妹都是真人。偷拍和告白也是真的。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4%BA%BA%E9%96%93%E8%92%B8%E7%99%BA#%E5%AE%8C%E6%88%90%E5%BE%8C

《In Search of the Unreturned Soldiers in Malaysia》(1971):有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游击队的,有以中国人身份生活,沉迷鸦片的,有变成穆斯林的,不再相信天皇和爱国,比起回日本更愿意去麦加朝圣的

《花筐》:看house的花絮时知道导演和桂千穂在拍house前就写好了花筐的剧本,没想到直到导演生命最后才拍摄完成。一看就知道是拍house的人拍出来的。浮夸、人造却不虚假油腻。house里的auntie就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就隐隐约约感觉到导演对战争的反对。这个里面又有一个因为战争失去丈夫、会跳舞的auntie,哈哈。不过与其说是反战,我感觉更多是癌症晚期的导演的生命告别。

《北京的西瓜》:小朱和小张算美女俊男了。中国学生唱的歌太有时代特色了。买卖兴隆。出现了李叔同<忆儿时>的日文版<故郷の廃家>。<苏州夜曲>。结尾处忽然次元壁破了,不是在北京拍的,也不是在6月拍的,飞机是假的。

《the act of killing》:里面提到的propaganda电影是Pengkhianatan_G30S/PKI,从youtube评论区看,认同其内容的印尼人还是很多的。

《come and see》(1985):看的修复版。声音设计有意思。imagery…其实没有超越我对针对平民烧杀抢掠的预期,可能我各类屠杀迫害历史看多了。但是拍得十分competent。问题是德国人的坏人形象深入人心,还有太多类似的烧杀抢掠从没被拍下。结尾好。可怜的奶牛!

《kotoko》:导演怎么老演这种猥琐男?一看故事竟然是女演员编的,怪不得演得那么到位(我觉得比repulsion里的凯瑟琳德诺芙好)。做饭崩溃的段落演得好。女演员冲绳人,自己是musician(是枝裕和拍过她的纪录片),猜她一定很喜欢月ぬ美しゃ。电影里她唱歌的样子很美。看女演员的体型觉得可能有厌食症,查了一下果然有厌食和自伤经历,还因为精神问题中止过音乐活动。房间里的段落很有动画感,see “La casa lobo”

《images》(1972):精神病女主。强烈的寂静岭2 vibe。音效很强,像日本鬼片;音乐是山下勉xJohn Williams。片尾职员首先出的是录音师。婚姻有问题、和predatory男人们的关系messy的女主的大脑彻底messed up,看到的听到的各种identity大混乱,是死是活都不知道。除了开枪打烂照相机,几乎没有能确定是现实的片段。厨房刀子第一次出现在镜头里就猜到这刀子迟早变成作案工具。坠落瀑布!电影角色的名字和演员们的名字形成有趣的错位。

《clean shaven》:对偏执性精神病比较写实的描绘。脑内植入receiver,transmitter在手指甲上什么的,算很写实的妄想了。音效好。

《vital》:这是个纯粹的纯爱片啊?吃醋女同学是工具人。没有<入殓师>那么cheesy。

《a moment of innocence》:重建一段记忆、重建一段历史可以拍得很meta。寻找演员、拍摄这个过程本身就提供了自然的narrative structure。message很好,定格在面包与花。

《gabbeh》:看过的色彩最鲜艳的电影。片中的turkic部落是Qashqai people 拍摄时部落已经基本定居,导演把一个已经逝去的世界装点得五彩缤纷。跨越时空的互动像动画手法(例如Virile Games,1988)。

《salaam cinema》:“Gabbeh"和"A moment of innocence"的演员有出场。

《jacob’s ladder》:原来造型受到Francis Bacon的画的影响,故事受<西藏度亡经>影响。3.5/5

《carnival of souls》:管风琴!觉得messiaen的曲子应该也蛮适合… 影片中的pavilion在盐湖城附近 没想到这里死人的形象是僵尸形象的鼻祖之一

《the day of the jackal》:这电影仿佛是<阿尔及尔之战>的续集一样,<阿尔及尔之战>里的法军将领Col. Mathieu的演员在本作中扮演Wolenski,纪录片风格,对对立双方的公平描写也和<阿尔及尔之战>一个味儿。 很好看,很简洁。大场面果然是利用法国人国庆日等机会拍摄的。用死人出生证明,制作假英国护照,偷丹麦护照(在英国假护照姓名暴露后派上用场),定做改造枪支,定做老年照片,伪造法国驾照身份证,踩点复制伏击房间的钥匙,测试枪,暴露后易容杀人用假护照坐车到巴黎,到土耳其浴室结识基佬住到对方家里;警方早就盯上了OAS高层的联系人,抓获刑讯逼供获得代号,戴高乐拒绝改变行程,展开秘密搜查,专人协同多国警方负责调查Jackal身份,得知假护照姓名,车牌号,清查旅馆,清查车站乘客,清查巴黎旅馆的丹麦住客,从丹麦领事馆获取最近丢失护照丹麦人姓名照片,展开通缉;美人计靠近爱丽舍宫人员,得知警方已经在行动(遭窃听最后暴露)

《red desert》(1964): 21世纪中国类似的风景很多吧。稍微改改就可以变恐怖片了(类似carnival of souls的),精神不太对劲的女主,和现实disconnect、孤独无助被周围人忽视。可以配合Lessons of Darkness服用。

《The Night of Counting the Years》(1969): 设定(英国正式殖民前的奥斯曼埃及;TT320)和氛围满分。庄严神秘。很visual。mountain people, valley people, city people. 罕见的对盗墓,考古学,文化遗产主题的处理

《Chime》:那种墙上闪来闪去的光我经常会盯着看。结合<叫>(女朋友Harue),大概知道导演电影里出现的人都不一定是活人

《叫》(2006):配乐和死魂曲2一个人。摄影芦澤明子。审问sakuma(佐久間)的戏;女鬼随风飘走

《Angst》(1983):犯人角度。变态回忆和现实犯罪的交织拍得满用心。到最后一直好奇该怎么结尾,“因为显摆被抓”还是很合适的

《dead of night》:鬼故事合集,不吓人。循环噩梦鼻祖?噩梦片段把几个小故事都串起来了。各种英式幽默(尤其是高尔夫球友故事)。腹语者和人偶的小故事拍得好。捉迷藏小故事里的Constance Kent杀弟案竟然是真事

《the blob》(1958):不良少年x警察,充满了恶搞和喜剧气息,比如入侵放恐怖片的电影院,比如最后drop到北极。然后本blob是计算机人士熟悉的术语blob的来源

《dementia》(1955):无对白,音乐是George Antheil。LA女性噩梦(家暴,被醉汉骚扰,父杀母,杀父,卖淫,杀人)。结尾相当狂气。the blob影院里放映的电影。

《freaks》(1932):明显可以看出影片对"freaks"的同情。演侏儒cp的演员现实中是siblings。大部分演员当年在圈子里都很知名

《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man》(1957):comical->existential。一开始男主以为自己只是变成小矮人时,调整心态,寻找同类,并不构成existential crisis。核辐射,20世纪中期医学,媒体,freaks,荒野求生。猫,捕鼠夹,蜘蛛

《the night of the hunter》(1955):太美国了,宗教氛围,Mrs.Cooper的枪,lynching。逃亡的段落很童话很美

《Z》(1969):“如有雷同,绝非巧合”。60年代的街头政治气氛到位。相当幽默,结尾魔幻了。表面上设定在法国,实际说的是希腊的事。

《black sunday》(1960):非常哥特。改编自果戈里viy,作为女巫复仇传统故事挺完美了,女演员漂亮sexy

《viy》(1967):俄国农村和东正教的设定正宗得多,故事和Black Sunday完全不一样,很贴近原著。viy是女巫第三夜召唤的怪物的名字

《black sabbath》(1963): pacing和镜头运动完美。karloff VIP!贵妇与威胁电话:有误导。吸血鬼灭门: Wurdulac传说是斯拉夫版吸血鬼,karloff演老父亲吸血鬼。有爱情元素。偷死去灵媒戒指闹鬼:闹鬼拍得好。水滴声。苍蝇声。一闪一闪的光。结尾的墙裂得欢乐。

《Kill, Baby, Kill》(1966):光色好看,石廊,螺旋楼梯!故事没啥悬念。小孩荡秋千,还有室内散落的娃娃的部分很暗黑童话。

《lisa and the devil》(1973):鬼屋鬼故事。片头credits是扑克定格动画。情节confusing。爱吃棒棒糖、总扛着娃娃的Leandro是devil。被邀请进老宅的人是活人。老宅里的是鬼?各种娃娃。儿子Maximilian爱上了Elena,Elena和Carlos(countess的再婚老公)好上,Maximilian囚禁Elena(变成骷髅)。Lisa长得像Elena… 结尾有点carnival of souls的味儿

《Blood and Black Lace》(1964):设定在高端时装公司的谋财害命连续杀人故事。老板娘和情人为了图财杀夫,为了掩盖杀夫之事杀害知情员工(以及后续擦屁股的系列谋杀),老板娘为了掩护情人制造alibi亲自在情人被捕时杀人, 情人为了图老板娘的财设计要弄死她… 有强烈的noir感。op片段经典,很有型。最早的黑风衣黑手套之一。

《Don’t Torture A Duckling》(1972):设定在意大利南部小镇。毫无超现实元素。各种误导,先误导是“女巫”作法,再误导是美女干的。美女诱惑小朋友的戏现在恐怕会被说是恋童。外景美。把小镇生活、保守迷信的居民的反应拍得很真实。黑了教会一把。“女巫”和凶手神父的死亡都拍得血腥又浪漫?演神父的妈的演员也演了Z里的遗孀。这个电影和1973年美国人拍的The Exorcist对比鲜明,一个直斥迷信,一个光明正大玩迷信?

《the psychic》(1977): 不吓人也不血腥,好看,像解谜冒险游戏。以坠崖开始,又见坠崖!recap vs premonition的混淆很巧妙。气氛佳,情节有逻辑。手表音乐的使用巧妙。就是老公也太狠了点

《deep red》(1975):结构和tone都像point-click冒险游戏(包括探索废弃老宅,夜访学校档案室。。。),挺有娱乐性,有comical笑料。开水烫死、机械娃娃、卡住项链电梯断头。从反复出现的画眼线特写知道凶手不是男的。女性话题? 据说本片开头的超能力者分享会场景影响了scanners.英文配音版剪掉的部分不是很重要。

《The Bird With the Crystal Plumage》(1970):又是目击者变身侦探并成为凶手目标的故事。鸟叫声协助揭露真相点题。“真相”很愚蠢(受害者多年后看到描绘自己遭遇暴力的画就开始代入凶手变成变态杀人狂?脑控老公?其他受害者都是女的,但是坚持杀老公?),但过程也算有娱乐性,有comical元素(比如吃猫的画家)。再次出现“目击者死活想不起来到底看到了什么”的设计。

《don’t look now》(1973): “restore a fake or let it sink into the sea”。虽然杀手一开始就出现在照片里,但结尾的死法也WTF了点?很多match cut。讨厌男主角。看完这个最大的疑问是白天的威尼斯的背街小巷到底有多黑?the brood里小孩的纯色全身外套疑似受本片启发

《the changeling》(1980): 主角是作曲家,八音盒的情节利用了主角的作曲家身份。总体underwhelming,很straightforward。 探索屋子的片段和通灵片段拍得还是不错的。senator的行为没动机。有在图书馆看微缩胶片的片段!

《空山靈雨》(1979):看的修复版。好奇大陆没有开放的年代在哪里拍摄的,一看是韩国。一开始就猜到住持会传给谁了。女贼最后出家也不算出乎意料,因为她虽贪但数次表现出了善心。打击乐好评,潜入片段好评,幽默的地方还挺好笑的

《山中传奇》(1979):修复版画质好但音质不行。和空山灵雨同一波人演的,也是同时拍摄的。既不佛教也不武侠而是鬼片。故事设定在和西夏作战的边疆,出现大量海景其实是不对的。各种自然景观。鼓battle好评,可以抄袭到MV里。

《phenomena》(1985): 意外欢乐,恶意满满,苍蝇电影+黑猩猩电影。和苍蝇有心灵感应的女中学生的噩梦破案故事。表演生硬。恋尸女变态(女中学生落入魔爪),粪坑蛆池,娃娃,畸形儿子,黑猩猩inga最终一击!

《inferno》(1980): three mothers系列。没什么情节可言,就是看角色(基本没有主角)一个个惨死。男主是musicology学生,有上课场景。设定在现代,但主要是gothic。凶恶的群猫印象深刻。企图杀猫但被老鼠生吞? 音乐是Keith Emerson。

《suspiria》(1977): 舞蹈学校竟是女巫巢穴,好奇女学生连续惨死,女主刺死老巫婆(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脱险。导演爱蛆无疑了。technicolor.

《opera》(1987):fun。设定好(歌剧院,威尔第麦克白,乌鸦…) 虽然是歌剧院题材,杀人音乐却是metal。 非常sadistic,血腥。警察凶手和女主的妈妈是变态SM关系(妈妈是主,警察是奴,杀人取悦妈妈)。片中歌剧导演是恐怖片导演(“go back to horror films”)。各种歌剧院台前幕后。假警察(其实是真警察)猫眼杀人。各种POV,乌鸦POV好评。

《the wailing》(2016): 各种混搭,各种怪力乱神。韩式跳大神!伪·鼓battle让人想起山中传奇。导演是基督徒,挺多圣经元素,比如扔石头(John 8:7, “Let any one of you who is without sin be the first to throw a stone”),三次鸡鸣(彼得背叛耶稣)etc。有许多故意含糊、误导(通过剪辑等手段)

《dead ringers》(1988):故事像黄油,“双胞胎必然没有好结果”。“gynecological tools for mutant women"很cool。竟然有三次元原型

《sisters》(1972):连体双胞胎题材。“双胞胎必然没有好结果”。要素齐全,双胞胎、偷窥、mad scientist。开头字幕是胚胎照片。以"peeping tom"偷拍节目开场,很playful。对面楼女记者从窗户看到黑人死者求助信息。大量使用偷窥视角。前半部分大量使用分屏。在诊所催眠回忆的部分有意思(这段的dominique是女记者)。女主的魁北克口音搞笑。结尾(女记者被洗脑,男侦探仍然在追那个沙发)挺冷。 #和男人亲密坏事就会发生

《the cremator》(1969):underwhelming,既不吓人也不好笑。男主角一脸的变态。一些笑话可能翻译不出来效果。场景之间衔接得挺用心。

《seconds》(1966):摄影是华人黃宗霑。主演死于艾滋病。酒神节的段落是实拍.

《the innocents》(1961):很哥特,摄影美丽,音效很好。小演员演出了小恶魔的感觉。故事ambiguous,有遐想空间。

《village of the damned》(1960):挺完美的。算是某种灾难片?the innocents里的小男孩也出演了本片的邪恶小孩。

《the haunting》(1963):和音乐之声同一个导演。摄影漂亮,有许多角度怪异的镜头,editing好。女主nell(长期照顾生病母亲,一无所有)的心态很崩,死得其所。theo是百合?

《scanners》(1981):不算小制作了。读心术+脑控超能力科幻x间谍片。“人机交互”,电路板的特写印象深刻,虽然集成电路不长那个样… 结尾合体印象深刻

《the 7th victim》(1943):现存的版本剪掉了一些关键的段落,导致情节有点混乱。地铁段落,洗澡段落,在街上躲避追杀段落。扮演Jacqueline的演员后来现实中死于酗酒。

《the black cat》(1934): 小夫妻蜜月噩梦入虎穴。一战创伤。Karloff-Lugosi. 夺人妻女的疯狂建筑师+satanist(又一个弹管风琴的反派)。复仇的曾沦为战俘十几年的精神病学家。建在一战废墟上的现代风格房子,地下室里的女人标本,邪教仪式拍得很带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J8ouzuimw

《the eccentrics》(1973):以为是个傻傻的电影,没想到结尾那么浪漫那么宫崎骏。头戴大红花的大众情人玛格丽特的造型有点像户川纯。

《The confession》(1970):Artur London真实经历改编。电影里的夫妻也是现实夫妻。法语对白让人很迷惑故事发生在哪里,看了一半才知道是主角的回忆,到后面方知设定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党清洗托派“抓美国间谍”。法外羁押,反复交代历史问题,逼供信,家人工作、待遇受累。有详细的对物理虐待的描绘,比如睡眠剥夺,必须按照固定姿势睡觉,必须不停地走,被转移时戴着黑色眼镜。最后的show trial从背台词到出场前紧急补充营养掩盖虐待,换衣服。 最后结束在布拉格之春-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the past must be judged in the light of the truths established today.” “confession is the highest form of self-criticism” “through repetition, words like Trotskyist or Titoist lose all meaning” “the party needs a trial, not your heads” Sacco and Vanzetti case, László Rajk,moscow trials,Osvald Závodský,Slánský trial

《land of silence and darkness》(1971):“高功能”deaf-blind;和外界唯一交流渠道(触觉读唇)去世后自闭的deaf-blind;deaf-blind at birth但受到了关怀和教育(学习抽象概念仍然很难),deaf-blind at birth但未受关怀和教育;曾经可以靠视觉读唇,失明后自闭的deaf-blind。场景:聚会念诗,去植物园,去动物园,池中deaf-blind孩子学游泳,Straubinger在池边“看”着这一幕。最后的字幕:世界大战爆发我也不会注意到

《ordet》(1955):和breaking the waves一样是奇迹故事。场景很简单,大部分都发生在Borgen家中。因为阅读Kierkegaard而发疯的Johannes,也就是“耶稣”,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说话的方式和声音。舞台感强,长镜头演员的走动、出场都特别精准。名scen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VToacVGPc ,摄像机和演员一起转,摄像机最后停止在Inger生产的房间的门上。

《The Kingdom I》(1994):也太好笑了?视觉风格和breaking the waves如出一辙;医院场景、男性主导宗教等要素也出现在BtW里。两个唐氏洗碗工也太sweet了。每集结尾导演穿正装(Dreyer领奖Ordet时穿的衣服)打恶魔手势笑死。演员大部分都是丹麦的名演员。最后真跑去voodoo了

《I walked with a zombie》(1943):很有意思值得玩味。zombie本来就来自海地vodou的传说。音乐印象深刻,无论是"O Marie Congo”(慢速唱像佛教音乐),还是街头歌手弹唱Holland家秘密(弟弟和嫂子私奔)的歌曲,还是voodoo仪式。对voodoo仪式的呈现不猎奇,鼓声很有气氛。护士带Jessica去参加voodoo仪式的部分好看。Mrs.Rand冒充voodoo神灵的设定值得玩味。她认为是自己向voodoo神灵的请求把Jessica变成了Zombie。对colonialism有态度:“婴儿出生的时候哭,葬礼上笑”(第一夜哭声的来源是女仆alma的姐姐生孩子了),中箭黑奴造型的Saint Sebastian(结束的镜头也在此), 形如zombie的高大的黑人Carafor。#圣塞巴斯蒂安

《Pickpocket》(1959):光看手部动作了。里面的小偷大师现实中是真小偷,因本片成名后改行做魔术师。

《女囚701号 1》(1972):有美女,有百合,有烈士(701号就是不屈的烈士),有革命(女犯造反的戏立刻让人想到60年代学运、工运),有复仇,也太欢乐了

《女囚701号 2》(1972):遇到眼盲老奶奶那段真是美啊。公交男乘客之一吹嘘在中国强奸妇女的经历。这个导演喜欢用荒芜的landscape,土山,石头山,垃圾堆

《lady snowblood》(1973):漫画改编,风格非常二次元,有静态图片、漫画段落出现。shurayukihime是shirayukihime(白雪姫)的wordplay。的设定在明治时期,还有丐帮。倒叙复仇源起,童年特训。三个仇人挨个杀。第一个仇人的女儿以制作竹夫人为业。女仇人恶女造型夸张。电影里小说家墙上贴着“军国主义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最后一个仇人坠落的镜头背景是日本和美国的国旗。

《Ms.45》(1981):主角是哑巴,对白很少。杀杀杀杀杀杀杀,最后算mass shooting了?

《the wicker man》(1973): 不吓人。不气味。音乐作用重要(接近音乐剧了),歌谣的歌词都很怪异。让人想起<诸神的欲望>中的伪人类学民俗段落。这电影文化影响力还挺大的,歌曲成了经典。

《the house with laughing windows》(1976):设定在北意大利衰败乡村的人祭电影。教堂,壁画,艺术,死亡的设定有意思。几乎没有任何黄暴。 #圣塞巴斯蒂安

《torso》(1973):大学生活很浪漫!大学城是perugia. villa所在地是Tagliacozzo. 仍然很多误导,一开始误导是Stefano,再误导是医生,最后变态是艺术史教授。一开始上课在讲perugino 美国女生笑到最后,很险,钥匙scene。医生同行、又为jane治病过于巧合。

《valerie and her week of wonders》(1970): 嬉皮童话伊甸园的感觉倒挺像wicker man。有段bgm像新居昭乃太陽の塔的开头

《the fog》(1980):雾的作用完全是烘托气氛制造紧张,鬼(麻风病海盗)报仇破门而入不需要雾。有plot hole:鬼应该有六个,但是教堂里的鬼和追杀女主播的鬼数量加起来超过了六个

《house on haunted hill》(1959):侦探小说感。从一开始就很明显没有鬼只有谋杀。木偶骷髅很赞。拍摄用的屋子是Wright设计的,在LA.

《cat people》(1942):动物园镜头在中央公园动物园拍的。女主角是法国人,长相哪里有点像猫。游泳池的戏很迷幻。Irene跟踪Alice的戏,咆哮声和汽车刹车的声音衔接,差点以为刹车是大号咆哮。直到最后坐实前,Irene到底是不是cat people是不清楚的,可能是她自己或者Alice的妄想。虽然精神病医生Dr. Judd在本作中死亡,但同一个人在the 7th victim中登场。#和男人亲密坏事就会发生

《the leopard man》(1943):设定在新墨西哥,西裔社区,有一些对西裔日常生活的描绘(葬礼,生日祝福…)。对声音的使用很有意思(尤其是响板)。没有超现实元素,除了第一个案子,连环杀手是人。

《Night of the Demon》(1957):彻底怪力乱神,巨石阵符文,通灵,催眠,诅咒和恶魔是真的,特摄欢乐,据说导演反对恶魔现身。科学家男主直到最后才真的相信,结尾大快人心。大猫出场算彩蛋?有大英博物馆镜头。邪教教主的妈妈老太太挺charming。

《the spiral staircase》(1946):开场有放映默片+钢琴伴奏的scene。好看,有神秘感,有误导。虽然不长,但是人物都很生动。老太太演员的first name是Ethel。演酗酒女管家的是bride of Frankenstein. 废柴狗狗Carleton可爱。女主失声。杀手眼珠超大特写(出镜的是导演的眼睛)。火柴trick。杀手的动机是纳粹哲学(被杀的都是有残疾的女孩)。结局很美国,只有美国电影才能有各种老太太持枪杀死坏人的桥段。

《the killers》(1946):开头先绑架后杀人部分改编自海明威小说。保险公司调查员寻访,各种闪回揭开Swede从拳击手到被杀的经历。鬼迷心窍直男落入黑道,因掩护美人盗窃入狱,美人转入老大怀抱;合伙抢劫巨款后,美人和老大设计挑拨直男独吞巨款,之后再让美人从直男处弄走巨款,其他同伙只知直男卷走巨款不知后续。数年后直男最终被老大做掉。美人虽和老大结婚,事情最终败露时卖老大没商量。拳击比赛,抢劫制帽工厂,派对,餐厅,保险业,有一定历史价值。当时2500美元的人身保险已经是巨款,25万大概是天文数字了,收拾一次车3.83,一周的旅馆房间费不到10美元。

《the third man》(1949): 有大量德语对白。Lime的扮演者是Orson Welles。战后混乱期,被占领的、尚是废墟的维也纳,很有时代感,比如GHQ组织的propaganda lecture;苏联遣返东欧人;注水青霉素。有大量倾斜镜头。音乐喜感,吵。黑白夜景美,下水道美。我觉得Orson Welles现身后情节角度就没啥意思了。结尾很美。第三个人:街坊证言中搬运Lime"尸体"的第三个人

《spellbound》(1945): 开场音乐长达4分钟。台词很好,各种cue精神分析,有的对白还挺好笑的!情节其实很疯狂,精神分析师爱上失忆嫌疑犯,但是因为全员都热衷精神分析,大家都很镇定,一本正经地解梦,探案以精神分析的逻辑展开。梦境片段很珍稀

《the fifth cord》(1971):摄影好,氛围佳,人物关系极混乱。最后十几分钟挺紧张。Andrea Bild:记者,情人是Lu,和正在离婚的国际学校教师Helen也有关系。 Bini医生:残疾老婆Sophia是第一个死者,老婆死前收到神秘电话,老婆死的时候在Edward Valmont那里,和Valmont一起有付费观看Walter和Julia做爱的习惯。Walter:赛车手,Lu的兄弟,Julia Soavi(妓女,第四个死者)的男友。John Lubbock:澳大利亚人,国际学校教师,第一个遭受袭击的人(袭击者:Julia Soavi的父亲),表面上被Isabelle(约Andrea会面后成为第三个死者)甩了,和Edward Valmont(国际学校法语教师)是情敌,实际上是爱着Edward Valmont的gay;真凶,系列作案是为了掩盖动机。

《footprints on the moon》(1975):基本没有任何黄暴。美,有神秘气息。摄影是Vittorio Storaro。失忆女主(同声传译,单身女子),没有阴谋,只有被害妄想。部分在土耳其拍的。女主看过的同名电影是1969年的登月纪录片 #阿波罗11号

《shock corridor》(1963): 导演曾经是记者。 几位精神病医生的房间墙上都挂着弗洛伊德。为了找到杀Sloan的凶手,追求普利策的记者在女友配合下装病(乱伦倾向)混入精神病院。直接用画外音(带混响),以及画中画表现心理活动。在病人们精神正常的间隙对话寻找证据。第一个证人Stuart:朝鲜战争战俘,回忆插入彩色画面。第二个证人Trent:黑人,犯病的时候KKK附体,梦境也是彩色的。导演似乎对种族问题很有兴趣。第三个证人Boden: 核物理学家。每个证人都揭示一点信息。

《a lizard in a woman’s skin》(1971): 在伦敦拍的。“噩梦"的部分和现实中被stalk的部分(医院,教堂)拍得好。“噩梦"风好大。教堂部分在伦敦的Alexandra Palace拍摄。撞到管风琴!蝙蝠!到最后,“噩梦"不是噩梦,和精神分析师的对话是为了掩盖真相,但是明显Carol的精神状况也不是那么稳定。家里挂着Francis Bacon的画,第二个"噩梦"中出现了Bacon风的人形。飞翔的大鹅很怪异。上等人(律师政客家庭)和嬉皮瘾君子邻居的对比很有时代气息。配乐不是Ennio Morricone的惯用风格。#分屏

《all the colours of the dark》(1972): 在伦敦拍的。撞车流产事故后噩梦,童年母亲被杀噩梦。精神分析师,跟踪paranoia,喝小动物血的邪教。邪教段落的音乐很folk。从头噩梦到尾的感觉。有的快速重复镜头很鬼畜。最后邪教是真的,女主妈妈就是死于邪教;Barbara是邪教核心成员

《The Strange Vice of Mrs. Wardh》(1971): 好看。情节、人物关系颇复杂。画面美。tubi上的字幕和dub一致。在维也纳拍的,女主是外交官(First secretary of US embassy)夫人贵妇。追求女主的变态男Jean是All The Colours Of The Dark里的跟踪男。女主和花花公子George发生私情。黑手套连环剃刀杀手正在维也纳活跃。女主被勒索,要求在美泉宫的温室见面。好友Carol代女主赴约被杀,Jean有alibi。女主被跟踪,老公和女主一起去Jean的住处发现他已经"死了”。真·连环杀手落网。George和女主去西班牙散心,没想到再次收到花和卡片,Jean也跟来了。Jean制造了女主煤气自杀假象。女主“死亡”,“下葬”。疯狂结尾:原来老公、George和Jean是一伙的,一起图财,利用连环杀手掩盖罪行,黑衣黑手套故意的。Carol是老公杀的。以为女主死后,他们暴露了。维也纳那边发现Carol的死法和其他受害者不同,重新调查。女主被救活,George干掉了Jean并制造他自杀假象,发现被警察包围后老公和George开车坠谷。“Your vice is a locked room from the inside and only I have the Key.”

《Your Vice Is a Locked Room and Only I Have the Key》(1972):突如其来的百合。越野摩托车赛。酒窖。爱吃眼珠子的黑猫satan(作用关键)。开始以为是受不了家暴男的妻子复仇;后来揭示妻子比预想心狠手辣得多,不仅杀了婆婆,连黑人女仆也是她让情人杀的。

《What Have You Done to Solange》(1972): 拍得很熟练。设定在伦敦。上流社会,天主教女校,学生性乱,一女生怀孕堕胎后变傻失去生育能力,家长(学校教师)为报复开始杀淫乱小团体里的其他女生。男主与女学生偷情,意外见证穿着黑袍的连环杀手。对男主和女学生厮混一脸不高兴的老婆在男主情人死亡陷入麻烦后变身给力神探拯救老公。京极夏彦?壳之少女?又一非典型Ennio Morricone

《what have they done to your daughters?》(1974): 好看。正经探案,有公路追逐等警匪戏。终于有不是受害人的女主了(district attorney)。组织少女卖淫的是儿童心理学家(家长噩梦!),参与者有神父,还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摩托车屠夫的刀子很大很夸张。。一开始还有一些学运的画面。

《tenebrae》(1982):underwhelming. body count也太高了,跟切菜似的,都分不清谁是谁了。俩凶手的心理动机都很shallow。借连环杀手事件机会杀人,主角变身犯人。整体有一种囧囧的awkward感。

《Short Night of Glass Dolls》(1971):美国记者在冷战东欧。设定在布拉格,但大部分在萨格勒布拍的。结构特别。本片没有连环杀手,但是有失踪,活死人,太平间,阴谋论。上流社会老人看着像死人。主演之一Ingrid Thulin是bergman电影常客。

《dressed to kill》(1980): 美国giallo。以包含洗澡的噩梦开始,以包含洗澡的噩梦结束。Kate的约炮对象有性病笑死。死者Kate的儿子是技术宅,窃听偷拍全能。和blow out的人物组成很像,应召女x技术宅。变态trans杀人医生的设定不是很真实(实为多重人格)。全程无对白的画廊追逐片段好评,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拍的。 #分屏

《blow out》(1981):挺主流,设定在费城。算是political thriller?blowup的“音”版。 以B级片片段放映开场。录制尖叫算是贯穿全片的笑点吧。展现了音效师的工作过程,analog的年代sync图像和声音真麻烦。主角是个技术宅,窃听设备达人。性丑闻(sally负责诱惑,karp负责拍照,两人平时就经常合作sextortion, “divorce work”)陷害政敌(是president的campaign manager负责的?),“车祸"后sally被救下,本来打算拿钱闭嘴,但在Jack劝说下良心发现,但最后还是被职业杀手(很全能,从换轮胎到窃听到抹去磁带到杀人)灭口。职业杀手试图把灭口伪装为连环凶杀案。台词中又出现Peeping Tom。结尾忽然变大片了,美国节日街道的喧闹嘈杂红白蓝的海洋,但没有落入大团圆,最后杀人发生在巨幅🇺🇸下… 采用sally死前的尖叫做音效的结局bittersweet. cue到Zapruder film #分屏

《the conversation》(1974): 音乐好听。各方面都蛮有意思的。开场是偷拍。sound design. editor:Walter Murch(负责sound,兼editing,sound出身的editor果然得天独厚). 回放录音处剪得好。男主同行们似乎对侵犯隐私乐在其中。结尾难忘。现在的surveillance行业只更加魔幻。巨大的misdirection。

《body double》(1984): 近乎洛杉矶电影行业荒诞喜剧了。 这次主角是个仍然在上演技培训班(有讽刺)的底层烂片演员,幽闭恐惧(进了棺材就动弹不得的吸血鬼)猥琐男,stalk偷窥到的美女邻居,连内裤都收藏。又有很长的跟踪片段。美女不但不怕反而和尾行男亲热。杀美女的凶器领先"铁男”。美女被杀后男主因为看到某pornstar脱衣动作像邻居,进军porn界,cum shot,porn同事和非porn前同事的对话等,爆笑。最后确认偷窥到的果然是pornstar,男主被设计误导,是为了消除老公嫌疑(这个情节不真实,雇凶杀人嫌疑并不能消除)。最后揭示男主目击到的凶手就是老公也就是请男主住进豪宅的人。relax不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Mr351ib2k

《manhunter》(1986): 麻将中字笑到了。red dragon。变态是lector的粉丝。变态还差点恋爱。一般,但摄影好。八十年代的critic竟然嫌弃摄影太stylish?不至于。

《the uninvited》(1944): 男主角是乐评人、作曲家wannabe。stella by starlight是jazz standard。闹鬼海景房。有狗有猫。Miss Holloway感觉和Mary关系不一般,Mary还拒绝生育。这电影的真相要让21世纪的中国大奶教抓狂吧

《迎春阁之风波》(1973): 幻灯片开场。万人迷率领的紫黑红绿四个女贼各有身手。古装谍战,客栈里有老千,有装成山贼试探的朝廷奸细,有装成酒鬼色魔的朝廷奸细,有连话都说不连贯的废柴地方官…大部分是文戏,有的台词挺好笑,底层小吏、地方官、王爷之间的权力关系生动。色眯眯客人调侃来了四个姑娘是不是开窑子,老板娘爆粗。趁王爷和郡主听曲时偷布兵图失败,最后15分钟全面开打。王爷与郡主战斗力超强。李察罕在倚天屠龙记里是赵敏的爸

《the conformist》(1970): 放现在算“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现在进行时和回忆交替(in medias res),直到最后刺杀前到达同一时间线。标题很点题了,随大流做个“主流正常人”。有两处国际歌(巴黎街上;墨索里尼倒台后庆祝的人群)。男主演员在Z里演追求真相的magistrate。Quadri教授和Marcello谈到了Allegory of the cave. 中国人以后可以翻拍这个。虽然本片以摄影闻名,但我觉得摄像机动得有点太抓马了。

《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1962):开场jane唱的是OLD FOLKS AT HOME,也就是李叔同<梦>。很有娱乐性,算家暴/居家变态电影里印象很深的了,jane模仿blanche的声音打电话很creepy。也算siblings/twins没好事类型里印象深的。结尾很好。背景是演艺圈历史,从舞台到电影到电视时代。blanche扶楼梯下楼的片段不真实,屁股坐地手撑着下楼明显更容易。

《Chess Of The Wind》(1976):伊朗宅斗争遗产,腐朽老钱家族的末日。不遗巨细地展示老钱家族的物质生活。水池前的女人们相当于greek chorus,八卦着家族的背景故事,提到OLD LADY就擅用"acid”,也讲仆人阶层的生活经验。女主坐木轮椅,轮椅造型很特别。下楼梯比baby jane里的合理。有百合scene。故事设定在Qajar末年,最后一个镜头墙裂了,拉远是现代德黑兰。 body count: 3 一开始Shaban就和女仆在地窖里谈论Aghdas和Ramezan的计划了,所以结尾不算惊奇。

《charisma》(1999): 彻底和小森林李子柒之类的森系相反的森林世界。很抽象很哲学,像设定在真实世界中的荒诞剧,并没有很多戏剧冲突。

《tokyo sonata》(2008): 这部叙事上很完整,没有导演一贯喜欢的故意省略(不过整体仍然节制简洁)。 片中大连的廉价劳动力造成男主失业,现在轮到中国了,似乎看到过国内“假装上班,在图书馆消磨时间”的新闻报道。役所广司劫匪出来的地方笑到了,但是喜剧很快变成杯具。长子的选择算是对伊拉克战争的commentary?结尾有点too good to be true不过还算节制。弹琴的画面是数字合成的(手的部分是专业琴童)

《videodrome》(1983): O’Blivion的原型竟然是McLuhan(“Mental breakdown of varying degrees is the very common result of uprooting and inundation with new information and endless new patterns of information”)。有意思的点是教授说,test pattern也可以传播Videodrome dignal。电视机、录像带变肉体的部分有创意。long live the new flesh!

《In the Mouth of Madness》(1994): 有致敬,有讽刺,很goofy,挺meta的,各种意义上的breaking the fourth wall.

《the fly》(1986): 只用了几十分钟就变成了怪物。从体力异常充沛,性欲亢进,有怪力,在墙上爬开始。最后异形破壳而出。流出蛆宝宝的梦有创意(产科医生是导演本人出镜???);abortion situation有点意思。原作故事被多次改编,原作中直接是身体的一部分变成苍蝇。

《anguish》(1987): 西班牙电影但是是英语对白。很疯狂。戏中戏the mommy相当邪性,侏儒妈妈(https://en.wikipedia.org/wiki/Zelda_Rubinstein),蜗牛,催眠。戏中戏里的变态在电影院大开杀戒挖眼球的时候,现实中的变态观众(看过很多遍the mommy)也开始枪击杀人,三次元和二次元开始同步。结尾再次打破次元壁。 #mommy issues #应该在电影院看 #freaks

《the most dangerous game》(1932):标题的game指的是猎物。好看。很短但狩猎开始后蛮惊险。邪恶俄国人形象。“Kill, then love! When you have known that, you have known ecstasy!” 应该给热衷打猎娱乐的人看这个。

《the invisible man》(1933): 好看,很成熟,很有想象力。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特效非常聪明。看雪地脚印怎么拍的: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Invisible_Man_(1933_film) mad scientist, 要搞个大新闻,把火车弄出轨。竟然是呼噜声出卖了他!不露脸的表演,直到最后一刻才现形。

《santa sangre》(1989): 很chaotic。导演有哑剧/行为艺术/马戏团/漫画的背景。Fenix演员是导演的儿子。成年Alma的演员真的是聋人。拍摄地是墨西哥城。producer是Claudio Argento. 强拆,大象的葬礼。各种狂欢。 有the invisible man同人桥段. 让人想起Freaks. “不受自己控制的手"其实是可以追溯到默片的古老trope #mommy issues

《田園に死す》(1974): memories&identity,各种墙裂。 又有马戏团。空气女(演员是赤い殺意的女主;打气sex有点乐)。八千草薰!妈妈在家反对买手表那段可以用来做time sync的joke。少见的女强奸男scene。海报是花輪和一画的。

《taste of fear》(1961): 摄影漂亮,对白有点粗糙。结尾许多twist。疑似隐藏百合。#轮椅 #看不见的尸体

《dead man’s letters》(1986): 像默片。是message film。片中回忆的核灾难的“意外”开始方式很魔幻。

《dial M for murder》(1954): 男主是个洋洋得意的跟踪狂变态。两把钥匙:藏在楼梯地毯下的钥匙是从老婆包里偷的,按计划应该被放回地毯下,并在男主回家后重新放回老婆包里(男主使用自己的钥匙进门);实际上Swann进房间前就顺手放回地毯下,但是因为Swann死了,男主以为钥匙还在Swann身上,从Swann的兜里错拿了他的钥匙放回了老婆包里。男主还把Swann丝袜销毁,把一只丝袜打了两个结扔在窗外,把另一只丝袜放在桌子上,把情人的信放到Swann的上衣里。。 男主编出了包被Swann偷,钥匙被Swann复制的故事。警察认为Swann在威胁女主;Swann从前门进;由于Swann死后衣服里没有钥匙,是女主给他开的门;警察不相信女主说没见过Swann,因为信在Swann那里。最后警察因为女主包里的钥匙不能开门+女主不知道地毯下有钥匙,以及把女主的有错误钥匙的包给男主后,男主不能开门后想起怎么回事从地毯下发现了钥匙(只有他知道)=>女主无辜 #single room

《rope》(1948): 对白很多,witty morbid jokes,荒诞戏剧感,主角gay里gay气。 “完美谋杀"后开party得意忘形败露。请Mr.Rupert失算。人物关系:几位年轻男士(含david)是同学;brandon和kenneth都是janet的前男友,现男友是david(被杀者)。brandon是个反社会者,不过到party结束他其实已经开始心虚了。 有数处利用人物衣服/箱子盖等纯色背景的cut。镜头很长。列表 例子:钢琴盘问 真相大白 #single room

《investigation of a citizen above suspicion》(1970): 相当搞笑。出发点不是完美犯罪而是故意留下大量线索。设定在意大利社会动荡时期,警察权力膨胀,监控,线人。有学生挥舞红宝书镜头。街头涂鸦统计学笑死。男主和死者的SM关系也很搞笑,谋杀play,审讯play,虽然男主吹嘘权力面前人人是children,死者后来也瞧不起incompetent、impotent、childish的男主。死者Florinda Bolkan演的,结合她老演giallo就很好笑。结尾做梦,kafka。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 以炉边夜话的方式开场。和盲人交朋友的地方还挺感人的,“Ave Maria”。Prestorius合成女人,最后合成女人完全不爱Frankenstein,甚搞笑。雷电激活实验很酷炫

《the old dark house》(1932): 鬼屋鼻祖之一?影子瞩目。男屋主的演员Ernest Thesiger是bride里的Prestorius. 黑暗家庭秘密,阁楼上关起来的疯子

《mad love》(1935): 以夸张的(voice only)警告开场!这都能过审。要素齐全:horror show,knife throwing,断头台,疯狂粉丝,疯狂医生,Pygmalion&Galatea,live vs recording music,精神分析(power of suggestion!),宠物鹦鹉,八卦记者… 导演德国背景,钢琴家是弗兰肯斯坦的演员。 Dr.Gogol(演员是M的杀手)的扮相和说话方式都让人印象深刻,收藏偶像的蜡人,弹管风琴… 钢琴叠印转铁轨, Gogol镜子前幻觉的镜头印象深刻. 结尾巧妙

《Dr. Jekyll and Mr. Hyde》(1931):又弹管风琴!以很长的pov开头。心态:不能忍受"decent observance”. 第一次镜前变身的pov段落有意思。变身后的造型像猿猴。要素很多,甚至包括家暴(Hyde vs Ivy)。“I hurt you because I love you”;Hyde强迫Ivy唱歌。最后变身失控,药水触发->心理触发 #分屏

《mother joan of the angels》(1961):黑白摄影很漂亮,白衣修女,黑衣神父,白色的修道院,黑色的小酒馆… 有authentic的驱魔场面(像现代舞)。Joseph和Mother Joan在晾衣房双双鞭打自己的scene很sexual。Joseph见rabbi的戏,rabbi是同一个演员演的。margaret唱的歌欢乐!导演自己说这是个anti-dogma爱情故事

《the devils》(1971): 果然激怒了梵蒂冈。Loudun possessions Cardinal Richelieu Angela Merici Carmelites 拍得很狂气混乱很巴洛克,印象深刻场面:plague,Sister Jean的性幻想,取证+orgy,火刑。审问Jean和torture Grandier的戏很sadistic。有好几个平行段落。影片似乎意思是这个事件部分是政治驱动(路易十三centralization)(片中有人看穿,但是没人听他们),部分是个人问题(Jean的mad love和妒忌;Jean一度后悔)。Duke的假圣物拆穿了闹剧。结尾镜头颜色近于黑白。和Mother Joan of the Angels的共通theme是性压抑。作曲是Peter Maxwell Davies,一些chaotic桥段的音乐很潮。

《altered states》(1980):宗教体验。化身博士。比古装戏适合导演的风格。在墨西哥嗑药的段落精彩。动物园的段落有点乐。biologically不成立。配乐是john corigliano,改编成了three hallucinations.

《tampopo》(1985):这是不是某类日剧的鼻祖?穿插着一些和主线无关的食物笑话。有年轻时的役所广司(食物性癖?色色的吃生鸡蛋方式)结尾画面是breastfeeding

《shadow of a doubt》(1943): 40年代北加小镇生活很生动,果然因为历史价值而被LoC相中。关键道具:戒指(有证据价值) 一家人都挺charming的,老爸和侦探小说nerd的杀人talk很逗. 音乐笑话: 想不起来名字的waltz是The Merry Widow Waltz。全家吃饭的戏里女儿刚要说出Merry,uncle就故意推翻杯子打断。Uncle Charlie的演员是the third man里的美国小说家

《Skeleton of Mrs. Morales》(1960):老公是个标本师。老婆是个身体不好的残疾人,但是极虔诚+有洁癖。夫妻过不到一起(妻子又不愿意离婚),照相机成了导火索。毒死妻子,做成骷髅,无罪,乐极生悲,自己(和客人)被毒死。摄影漂亮。表演不错。

《cronos》(1992):圣诞节电影。开头提到的Fulcanelli似乎真有其人。片中数次出现汉字有点意外。“爱我的爷爷,我爱的爷爷变成了吸血鬼”。“耶稣像昆虫”。最后躺床上的爷爷看着像科学怪人。

《balkan spy》(1984):阴谋论思维抓特务。主角曾经因为崇拜斯大林坐过牢。有一些对南斯拉夫后期经济形势的批评。中国人会很有共鸣吧。全家发疯;只有女儿不信这套。最好笑的是放幻灯片那段。eagle-hawk等parody也很好笑。

《the emperor’s naked army marches on》(ゆきゆきて、神軍)(1987): 今村是企画。主角奥崎謙三是热血昭和奇人。他面包车上的大字报很有黄火根感。「田中角栄を殺すために記す : 人類を啓蒙する手段として」是他自费出的书。奥崎的暴力观、天罚观、找人扮遗族的行为都很有意思。坐实了日本士兵食人传言,只吃土著和其他日本底层士兵,不吃白人。结尾震惊,奇人的行动难以预测,但是逻辑却颇为自洽。治疗失忆需要猛药。“5支枪4发子弹,一起开枪,谁都有理由认为不是自己杀的人” 经历了那一切还认为开小差可耻?

《the unknown》(1927):三角恋。女主Nanon一开始讨厌男性的触碰…算比较早的厌男角色?马戏的场面好看。Nanon克服心理障碍后告诉Alonzo自己要和Malabar结婚,切除了双臂的Alonzo情绪失控的戏非常抓马。#和男人亲密坏事就会发生

《he who gets slapped》(1924):导演是野草莓的主演老头。改编自俄国人Andreyev的戏剧。因为遇到恶人而对世界绝望,成为小丑,三角恋(主角屌丝到示爱都被当成玩笑,被叫做"HE”),报仇(狮子很好用)。男主角演员也是the unknown的主演。印象深的镜头:马戏团里的小丑变成嘲讽过主角的学术界老头们;马戏团的掌嘴霓虹广告 there’s nothing make people laugh so hard as seeing someone else get slapped! I hate Barons! I say serious things and people laught at me! a fool is always smiling

《the magician》(1958):funny. 又见mesmerism!

《the fabulous Baron Munchausen》(1962):很傻很好笑,Baron不停吐槽。又是救公主。一开始掉在伊斯坦布尔。有一个从鱼肚子里鱼贯而出的镜头很像act of killing的封面。宫殿里的乱斗,Baron骑炮弹飞行,Baron吹嘘女人缘。历史上的Baron是吹牛大王,骑炮弹是讽刺他的同人文里的段子。 月球上的Cyrano de Bergerac是17世纪科幻作家。

《demon pond》(1979):要素过多。冨田勲的合成器版德彪西/穆索尔斯基;西游记般的蟹兵鲶鱼精牛头马面,魔性又喜感;女装大佬(5代目坂东玉三郎扮演百合和水世界公主白雪姬);gay里gay气;略让人幸灾乐祸的大洪水结局;特效不错。泉镜花同名戏剧改编;池子现实中存在;瀑布在伊瓜苏瀑布拍的

《hangover square》(1945): 过劳作曲家噪音触发黑化暴走连环杀人故事。描写了音乐创作者生存状况。主角被netta各种算计后暴走报复。暴走杀人后利用bonfire销毁尸体。有点精神病题材-化身博士-folk horror的意思。最后在协奏曲演出过程中回忆起杀人历程,葬身火海。Guy Fawkes Night是真实节日。配乐是Bernard Herrmann,后来改编为concerto macabre

《the hidden fortress》(1958):算好看。护送公主+运送金子冒险故事。人物鲜明,贪财又贪生怕死的搞笑农民,勇猛的武士,全无普通女子气质的公主,义大于忠的敌将。以五十年代日本标准还挺进步的,公主独立勇敢,路上做主救下了被卖作性奴的本家民女,民女在农民要骚扰睡梦中的公主之际出手阻止。据说是导演第一次使用cinemascope.

《Lone Wolf and Cub: Sword of Vengeance》(1972):子を貸し腕貸しつかまつる。 德川幕府的支配方式:探索人,刺客人,介错人。以男主执行介错人任务杀别家幼主开场。穿插着妻子被杀,被柳生家陷害谋反等回忆。名场面:儿子抓阄(剑vs彩球);逆光对决,儿子头上绑反光镜,亮瞎对方;雇主为了雇到真货不惜用自家剑士偷袭(若为真货则剑士必死)。男主在温泉收获女粉(妓女)一枚。很多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