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を楽しむ (阿辻哲次)

漢字を読む

传统上,佛教词汇多用吴音,儒学词汇多用汉音。近代和制汉语学术词汇,因此多采用汉音。比如経済(けいざい)的経,歴史(れきし)的歴,物理(ぶつり)的物,用的都是汉音读法。

禅宗用语以及禅宗读经多用唐音。禅宗特有用语看経(かんきん)中,経读作きん。読経(どきょう)誦経(ずきょう)中,経用的则是吴音读法。

巻繊汁(けんちん汁)的繊字用的是唐音。繊蘿蔔→繊六本→千六本(せんろっぽん),蘿蔔读音用的唐音,而不是汉音らふく。

行脚(あんぎゃ),行宮(あんぐう),行火(あんか)中的行用的是唐音あん。行灯(あんどん)两个字都是唐音。

湯桶読み指的是同一个词里,前一个字训读,后一个字音读。重箱読み指的是同一个词里,前一个字音读,后一个字训读。

热水袋古时候在中国被称作汤婆,日文说法湯たんぽ即以汤婆为语源。

旧时,おきゃん曾被用来形容活波有男孩子气的女性。きゃん是汉字的音读。

金瓶梅(きんぺいばい)中瓶用的是汉音へい的連濁读音。《平家物语》中,瓶子(へいし)被用作平氏(へいし)的谐音,由此知当时瓶字用汉音读。瓶的唐音读法是びん。

读字读半边造成的惯用音,在日本被称作百姓読み,带有贬义。百姓读作ひゃくせい时没有贬义,读成ひゃくしょう却有轻蔑的意味。在百姓読み中读作ひゃくしょう。

  • 腔字,汉音吴音都应念こう。口腔外科(こうくうげか)中的腔读作くう(空的音读),属于惯用音。这一误读使得航空(こうくう)与口腔读音相同。
  • 輸入(ゆにゅう)、運輸(うんゆ)、輸血(ゆけつ)中把本来应该读作しゅ的輸读作ゆ(兪的音读),也是惯用音。輸攻墨守(しゅこうぼくしゅ)中輸用的是原本的正确读音。
  • 垂涎(すいえん)中涎本来应该读作ぜん(吴音)/せん(汉音),读半边读成えん,成了惯用音。
  • 攪字本来汉音念こう,吴音念きょう。攪拌(かくはん)中的攪是按覚(かく)念的。使用覚字的词还有覚醒(かくせい)、覚悟(かくご)。
  • 枕流漱石(ちんりゅうそうせき)中,枕的汉音和吴音读法都是しん,读成ちん是惯用音。
  • 独擅場中的擅本来应该读ぜん(吴音)/せん(汉音)。因为擅长期被读作だん,擅又没有列入当用漢字,就变成了独壇場(どくだんじょう)。
  • 洗滌的滌字本来应该读作でき。因为滌长期被按照條(じょう)的读音念,滌又没有列入当用漢字,就被替换为同样念じょう的浄字,变成洗浄(せんじょう)。

有一个大相扑的醜名(しこな)叫豊真将(ほうましょう),前半部分重箱読み,后半部分湯桶読み,很不寻常。

历代横纲大相扑的醜名读音以训读为主,不过相扑国际化后音读的使用似乎有所增加。

漢字を書く

日文基本笔画的读法

获大奖的,由日本高中生制作的质疑汉字书写评分标准的视频漢字テストのふしぎ

明治时期日本实施教科书检定制度,结果出现了腐败大案教科書疑獄事件。因此改为国定教科書

日本传统印刷使用的汉字字体是明朝体。因为明朝体不适合儿童模仿习字,于是便有了教科書体,被国定教科書采用。战后,国家虽不再统一教科书,教科書体及类似字体却仍然流行。明朝体和教科書体字型有微妙差异,教科書体更接近手写体。日本一般小学生课本用教科書体,中学生课本用明朝体。

1958年日本政府曾发布筆順指導の手びき作为参考。

汉字的笔画随着时代不同,字体不同而变化。例如環,行书带勾,楷书不带勾,隶书不是“ロ”而是"ム"。

隶书普及之后,由于字体简化的趋势,异体字越来越多。科举制确立后,异体字不方便判卷,开始出现针对正规场合的字形规范,如《干禄字書》。《康熙字典》初版错误很多,王引之奉道光命作《字典考证》修正。康熙字典的字体被日本战前的"舊字體“采用。康熙字典里環是带勾的。

《明朝体活字字形一覧》记录了近代日本战前印刷字体的变化。战前,環字都是带勾的。战后勾消失了。原因是“当用漢字”。

1946年公布的当用漢字意图是减少汉字使用。如果一个词包含了表外汉字,则该字用假名书写,或者用表内汉字替换。例如羨ましい的羨是表外汉字,写为うらやましい;昂揚的昂是表外汉字,替换为高揚;尖端的尖是表外汉字,替换为先端。瀆職的瀆是表外汉字,因此有了替换词汚職。

1949年公布的《当用漢字字体表》,对字形进行简化和规范,成了战后印刷字体的标准。该表中環是不带勾的。电脑字体大多沿用战后印刷字体。

印刷体和手写体之分甚至影响人对笔画的认识。比如手写体比是四画,明朝体印出来看上去却有五画。拘泥于印刷体造成了中小学教学的混乱。1981年公布的常用漢字表中,其实包含了对印刷体和手写体差异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