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纯吐槽,主要是不想在考证的时候发表太强烈的主观意见)

我认为同性恋成为一种取向一种身份的时刻,就是同性恋开始失去它的美学魅力的时刻。对同性相爱没有太多先入为主的概念,没有一套现成的亚文化可以参考模仿,没有被教导这是罪恶的,没有受到异样的目光,也没有被教导要以之骄傲以之定义自己,没有任何条条框框和套路,懵懵懂懂自然生长的天真的同性恋,是最宝贵的。

对一个生长在21世纪媒体过载+美式身份政治时代的人,拥有这样天真的头脑,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我还能记得第一次看到LGBT这四个字母被排在一起时候的震惊(震惊于这种罗列的粗暴,绝不是因为我有任何反对性少数的意思),比我小的人,可能从小耳濡目染,连震惊的机会都没有了。

为啥我觉得民国特定时期的同性恋故事有美感,因为那时候有酝酿这种懵懵懂懂天真的同性恋的历史条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现代中国同性情感的黄金时代。以那个时代为设定可以讲一个几无套路的同性恋故事。以现代人习惯的套路去分析那个时代的故事(例如陶刘),属于自取其辱。

离开性学、亚文化和身份政治的陈词滥调就几乎没法谈论同性恋,实在是件悲哀的事😮‍💨 也不知道当世人能以100%的平常心看待同性恋的时候,能不能少点distr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