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袁牧之执导、明星电影公司出品,并于 1937 年上映的《马路天使》,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片中由周璇演唱的《四季歌》《天涯歌女》传唱至今。

看过片中《四季歌》片段的观众,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随着歌声的节奏,字幕上方有一颗小白球轻快地跳动,仿佛在为歌词指引节拍。这个看似简单的小白球,其实能牵出一段跨越大洋的动画技术史。

bouncing ball的起源

这种会随着节奏逐字跳动,方便观众跟唱的小球,即动画史上著名的bouncing ball,最早出现在美国动画先驱Fleischer兄弟1924年到1927年制作的Ko-Ko Song Car-Tunes系列动画短片中。据说,一开始,著名美国歌手Charles Kassel Harris找到Max Fleischer,问有无可能让观众跟着卡通一起唱歌。他们一拍即合,开始合作。

1925年6月,Max Fleischer以"song-motion-picture film"为名义,给bouncing ball申请了专利

最初的跳动小球是手工绘制的,由于时值计算难以做到完全精确,小球的运动在早期影片中往往略显生硬,同步得有点勉强。为改善这一状况,Fleischer兄弟的另一位兄弟、任工作室音乐部门负责人的音乐家Lou Fleischer提出可改用实拍方式取代绘制。具体做法是:制作人员身着黑衣、佩戴黑手套,在印好的歌词前一边听音乐一边挥动连着小白球的黑色棒。影像以高反差胶片拍摄,使黑色棒在最终画面中不可见,仅留下节奏清晰、动作流畅的跳动小白球。Lou Fleischer身为音乐家,节奏感良好,他常亲自承担这一录制任务。

bouncing ball与早期有声电影

跳动小白球的出现,与当时有声电影技术的革新密切相关。Fleischer兄弟是Lee DeForest与Theodore Case共同发明的 Phonofilm片上录音技术(sound-on-film)的早期采用者之一。相比于影像与唱片分别录制、放映的有声电影技术路线(sound-on-disc),片上录音在声画同步性和剪辑灵活性方面更具优势。

动画史上,1928 年迪士尼的短片Steamboat Willie通常被视为同步声动画的起点,但从时间上看,Fleischer兄弟的Song Car-Tunes系列更早。

由于负责发行Ko-Ko Song Car-Tunes系列的Red Seal公司实力有限,加上当时支持Phonofilm的影院数量稀少,这批早期有声动画一开始并未获得广泛关注。1926年9月,Red Seal和Phonofilm公司相继破产,Ko-Ko Song Car-Tunes系列也因此被迫中止。后来,Fleischer兄弟和派拉蒙影业达成合作,使该系列在1929年以Screen Songs的名义复活。Screen Songs系列大获成功,经久不衰,使跳动的小白球深入人心。

Fleischer兄弟的跳动小白球对各国有声动画先行者的影响不容小觑。日本动画先驱大藤信郎1930年的短片《村祭》中,就用到了类似的歌词表现方式。

《马路天使》字幕制作相关史料

关于《马路天使》字幕制作过程的现存史料极少。可考的主要线索,来自剪辑师钱筱璋的传记《他从青弋江畔来》。根据该传记,当时任职于明星公司卡通科的万氏兄弟参与了字幕制作:“钱筱璋和万氏兄弟配合,把每一个节拍的画格树仔细计算出来,再由动画摄影师逐格拍摄,小圆球就准确地随着唱词,在字幕上跳动起来。”

万古蟾在《我的自述》中也提到,周璇唱歌时的小白点是他们做的。

万氏兄弟的有声动画制作尝试

万氏兄弟自1930年代中期起,便开始尝试有声动画的制作。1935年,他们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

虽然该片已佚失,但同年由明星公司出品的影片《都市风光》中,仍能看到一段由万氏兄弟创作的有声动画,由贺绿汀负责配乐。

当时的报刊还曾报道过这段短片在配乐与画面同步方面的具体制作方式。由此可见,在参与《马路天使》字幕制作之前,万氏兄弟已经具备一定的声画同步经验。

万氏兄弟深受Fleischer兄弟影响

虽然目前并无直接资料显示万氏兄弟直接接触过Fleischer兄弟bouncing ball的制作内幕,但他们深受Fleischer兄弟影响,却是毫无疑问的。

Fleischer兄弟的out of the inkwell系列,是最早在华放映的美国动画之一。万氏兄弟走上动画道路,最初就是因为看了这个系列。

20年代万氏兄弟在长城画片公司工作时制作的早期作品也受其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长城画片公司负责人梅雪俦毕业于纽约影戏专门学校,曾在Fleischer兄弟的Out of the inkwell Films工作,参与制作过Pay Day (1922)等片。

万氏兄弟曾反复观摩Fleischer兄弟的动画,并借取胶片加以研究。1980年日本学者小野耕世采访万氏兄弟时,万籁鸣就直言,他们最喜爱的动画是Fleischer兄弟的作品。

Fleischer兄弟的小白球跟唱动画曾在华放映

根据 1934 年出版的《中国电影年鉴》中的《准演外国影片一览》,由Fleischer兄弟制作、派拉蒙发行的 Screen Songs 系列曾被正式引进中国,《一览》中可查到的就有二十余部。

Russian Lullaby (1931) 俄國催眠曲
Any Little Girl (1931) 小姑娘
Please Go 'Way and Let Me Sleep (1931) 讓我睡吧
My Wife's Gone to the Country (1931) 妻子返鄉
Mr. Gallagher and Mr. Shean (1931) 加拉拉與希杏
Show Me the Way to Go Home (1932) 回家笑史
You Try Somebody Else (1932) 你試別人吧
Wait Till The Sun Shines, Nellie (1932) 義利趣史
Just One More Chance (1932) 再留一機會
Down Among the Sugar Cane (1932) 徘徊蔗林
Sleep Time Down South (1932) 睡時宜寢
Time on My Hands (1932) 良辰
Sing a Song (1932) 試歌一曲
Ain't She Sweet? (1933) 豈不愛她
Song Shopping (1933) 歌曲園
Boilesk (1933) 銀幕名曲
When Yuba Plays the Rhumba on the Tuba (1933) 倫勃新曲
Stoopnocracy (1933) 新發明的樂器
Down By the Old Mill Stream (1933) 磨坊曲
Sing Sisters Sing (1933) 姊妹同聲唱
Reaching for the Moon (1933) 月球上升
Boo, Boo, Theme Song! (1933) 陽春曲
Keeps Rainin' All the Time (1934) 風雨綿綿

1929年10月29日《The China Press》广告版,刊登了Max Fleischer的Old Black Joe(已佚失)在光陆大戏院(Capitol Theatre)上映的消息。

1933年4月23日的《大美晚报》电影新闻,刊登了派拉蒙短片、银幕曲《銀河取月》(即Screen Songs之Reaching for the Moon (1933))在兰心大剧院上映的消息。

1933年5月11日的《大美晚报》电影新闻,刊登了派拉蒙短片、银幕歌《早晨不願起床》(即Screen Songs之Oh! How I Hate to Get Up in the Morning (1932))在光陆大戏院上映的消息。

基于上述背景,可以推测,万氏兄弟在参与《马路天使》字幕制作前,很可能已接触过Fleischer兄弟的sing-along影片,对跳动小白球的表现方式有所了解。

万氏兄弟《马路天使》之后继续使用小白球动画

万氏兄弟《抗战歌辑》中的《满江红》《长城谣》,使用了相同的跳动小球字幕动画。

1941年上映的亚洲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中,也使用了同样的歌词提示方式。

总结

  • 《马路天使》(1937) 中的小白球字幕动画由当时在明星公司动画部门工作的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参与制作
  • 万氏兄弟深受发明bouncing ball小白球动画的美国动画先驱Fleischer兄弟影响
  • bouncing ball在早期有声动画历史上地位重要
  • 以小白球著称的Screen Songs系列动画曾引进中国
  • 万氏兄弟在参与《马路天使》字幕制作之后,在《抗战歌辑》(1938)《铁扇公主》(1941)中多次使用小白球动画